Flink中如何使用策略模式

前言

转自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UzMDYwOTAzOA==&mid=2247484204&idx=1&sn=fe7c79fd59ae3ca30f4b28fe7a1fba8d&chksm=fa4e65cdcd39ecdbbdc27cb0aeda51b4f151de18c8725725c1a7cef1938d7bfced772d9d34a4&mpshare=1&scene=24&srcid=0704F1iuTBgVFwCn24ZxMc2d&sharer_sharetime=1593853582031&sharer_shareid=797dbcdd3a4e624875c639b16a4ef5d9#rd

正文

策略模式是一个非常简单且常用的设计模式,策略模式最常见的作用就是解决代码中冗长的 if-else 或 switch 分支判断语句。本文的标题是《如此简单的策略模式也能秀操作?》,问题来了:策略模式如此简单,笔者今天到底能秀出什么样的操作呢?对策略模式比较熟悉的同学建议快速过一下前半部分,本文后半部分应该会让熟悉策略模式的同学也会有一些收获。本文重点在于笔者阅读 Flink 源码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设计比较巧妙的点,可以对策略模式进行优化,所以特意写篇文章总结输出一下。

本文主要讲述:

  • 什么场景需要使用策略模式,即:策略模式的作用,策略模式解决了什么问题
  • 策略模式的定义和使用
  • 秀操作:策略工厂类中,如果每次都要返回新的策略对象,怎么优化 if-else 分支判断逻辑?

1、 什么场景需要使用策略模式?

如下代码所示,代码中 process 方法根据 type 的不同,执行不同分支的代码逻辑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/ 根据 type 的不同,执行不同分支的代码逻辑,
private void process(String type){
if(type == "A"){
// 执行一大堆 A 类型的代码逻辑

} else if (type == "B") {
// 执行一大堆 B 类型的代码逻辑

} else if (type == "C") {
// 执行一大堆 C 类型的代码逻辑

} else {
// 上述都没有匹配成功,执行默认的代码逻辑,
// 或者抛出异常打印错误日志等
}
}

process 方法中会具体执行 A、B、C 三种不同类型的代码逻辑,假设三种类型的代码逻辑都比较繁琐,那么 process 方法将会非常长。设计模式还需要解决代码易扩展的问题,随着业务的发展,如果出现了 D、E、F 类型,是不是 process 方法中还需要增加了一堆 if-else 判断逻辑,process 方法会变得非常冗长且不可维护。

解决冗长 if-else 的方法很多,今天主要描述策略模式如果解决该问题。

2、 策略模式的定义和使用

2.1 策略模式的定义

引用极客时间-王争老师的《设计模式之美》课程中对策略模式的定义:

1
2
3
4
5
策略模式,英文全称是 Strategy Design Pattern。在 GoF 的《设计模式》一书中,它是这样定义的:

Define a family of algorithms, encapsulate each one, and make them interchangeable. Strategy lets the algorithm vary independently from clients that use it.

翻译成中文就是:定义一组算法类,将每个算法分别封装起来,让它们可以互相替换。策略模式可以使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客户端(这里的客户端代指使用算法的代码)。

经上述分析,笔者认为策略模式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:假设 A 类调用 B 类,那么可以认为 A 类是 B 类的客户端,当 B 类增加了一些策略时,客户端 A 类不用进行任何的代码改动即可使用新策略。

策略模式的使用包含三部分:策略的定义、创建和使用。

2.2 策略的定义

策略类的定义比较简单,包含一个策略接口和一组实现这个接口的策略类。所有的策略类都实现相同的接口,所以,客户端代码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,可以灵活地替换不同的策略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{
void algorithmInterface();
}

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() {
//具体的算法...
}
}

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algorithmInterface() {
//具体的算法...
}
}

如上述代码所示,定义了一个策略接口 Strategy,具体的策略实现类都实现 Strategy 接口,并重写 algorithmInterface 方法,最后客户端根据不同的策略即可调用不同实现类的 algorithmInterface 方法。

2.3 策略的创建

可以将创建策略的代码逻辑抽象到工厂类中,提前在工厂类创建好所有策略类,缓存在 Map 中。Map 的 key 为策略类型,value 为具体的策略实现类。当需要使用策略时根据 type 去 Map 中 get 即可获取到相应的策略实现类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public class StrategyFactory {
// Map 的 key 为策略类型,value 为具体的策略实现类
private static final Map<String, Strategy> strategies = new HashMap<>();

// 提前创建好所有策略类,缓存到 Map 中
static {
strategies.put("A", new ConcreteStrategyA());
strategies.put("B", new ConcreteStrategyB());
}

// 需要使用策略时根据 type 去 Map 中 get 即可获取到相应的策略实现类
public static Strategy getStrategy(String type) {
if (type == null || type.isEmpty()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type should not be empty.");
}
return strategies.get(type);
}
}

这里重点在于使用”查表法”代替了大量的分支判断,即每次根据 type 去 Map 中获取,省略了大量的 if-else。

2.4 策略的使用

具体使用 A、B、C 何种策略,在具体的场景,可以会根据系统的配置来选择。可以从配置文件中读取出配置,然后传递给策略工厂类 StrategyFactory 的 getStrategy 方法即可获取到相应的策略类。最后调用策略类的 algorithmInterface 方法去执行代码逻辑。

代码如下所示,省略了从配置文件中读取配置的流程。

1
2
3
4
5
6
7

// 根据 type 的不同,执行不同分支的代码逻辑,
private void process(String type){
Strategy strategy = StrategyFactory.getStrategy(type);
// 调用策略类的 algorithmInterface 方法去执行代码逻辑
strategy.algorithmInterface();
}

2.5 当前设计是否容易扩展性

最原始的 process 方法中,首先会判断各种 type,然后执行不同类型的代码逻辑。如果需要扩展新的 D、E、F 类型,需要大量修改 process 方法。

优化后,如果需要扩展新的 D、E、F 类型,流程如下:

  • 定义相应的 D、E、F 类型的策略实现类
  • 提前在策略工厂类 StrategyFactory 中创建相应的策略实现类,并添加到 Map 中
  • 客户端代码不用进行任何改动,即:process 方法不需要进行改动

优化后的代码相对来说职责更加单一,且对调用方非常友好。调用方代码不需要任何改动即可使用新的策略。要做的可能就是在配置文件中配置新的策略即可。

到这里,策略模式的基本知识就讲完了。

3、 有状态的策略类不能提前创建

在策略类的创建部分,在类初始化时,将所有的策略类提前创建好,存放在 Map 中。当需要使用策略时根据 type 去 Map 中 get 即可获取到相应的策略实现类。

假设策略类是有状态的,每次获取策略对象时,都要求创建新的策略类。此时,就不能使用 Map 缓存的方式来优化代码结构了。可以使用如下方式实现策略工厂类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public class StrategyFactory {
public static Strategy getStrategy(String type) {
if (type == null || type.isEmpty()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type should not be empty.");
}

if (type.equals("A")) {
return new ConcreteStrategyA();
} else if (type.equals("B")) {
return new ConcreteStrategyB();
}

return null;
}
}

上述代码又退化回了 if-else 嵌套,当然也可以优化为 switch-case 的设计。

极客时间-王争老师的《设计模式之美》课程第 60 节最后的课堂讨论中留下了一道题目:在策略工厂类中,如果每次都要返回新的策略对象,我们还是需要在工厂类中编写 if-else 分支判断逻辑,那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?

笔者看到文末大家的回答,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:仍然可以用查表法,只不过存储的不再是实例,而是class,使用时获取对应的class,再通过反射创建实例。

反射在这里应该是可以实现,但是笔者感觉不是非常灵活,假设策略实现类需要在这里调用一些有参构造器,且不同的策略类的有参构造器需要传入的参数不同,那么反射实现起来不是非常灵活。

例如 ConcreteStrategyA 的构造器需要传入 age,ConcreteStrategyB 的构造器需要传入 date。对于这样的 case,反射不太好实现,如果实现出来,也是一对 if-else 分支判断。

文末也没有其他令笔者眼前一亮的回答,反倒是笔者在阅读 Flink 源码的过程中,发现了一个笔者感觉比较优秀的解决方案,下面就到了秀操作环节。

秀操作

首先分析一个问题来源:

  • 对于无状态的策略类,将所有的策略类提前创建好,存放在 Map 中。当需要使用策略时根据 type 去 Map 中 get 即可获取到相应的策略实现类。
  • 对于有状态的策略类,不能提前创建所有的策略类,所以没办法提前创建好将其存放在 Map 中

换种思路:

  • 给每个具体的策略类创建相应的策略类工厂。例如 ConcreteStrategyA 的工厂为 StrategyFactoryA, ConcreteStrategyB 的工厂为 StrategyFactoryB。
  • 虽然没办法提前创建好策略类放到 Map 中,但是可以将策略类的工厂类提前创建好放到 Map 中。根据传入的 type 就可以从 Map 中获取相应策略类的工厂类,然后执行工厂类的 create 方法即可创建出相应的策略类。

根据上述思路,实现相应代码。

首先定义策略工厂接口,并分别实现策略 A 和策略 B 的工厂类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// 策略工厂接口
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Factory {
Strategy create();
}

// 策略 A 的工厂类,用于创建策略 A
public class StrategyFactoryA implements StrategyFactory{
@Override
public Strategy create() {
return new ConcreteStrategyA();
}
}

// 策略 B 的工厂类,用于创建策略 B
public class StrategyFactoryB implements StrategyFactory{
@Override
public Strategy create() {
return new ConcreteStrategyB();
}
}

对外开放的工厂实现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public class Factory {

// Map 的 key 为策略类型,value 为 策略的工厂类
private static final Map<String, StrategyFactory>
STRATEGY_FACTORIES = new HashMap<>();

static {
// 将各种实现类的工厂提前创建好放到 Map 中
STRATEGY_FACTORIES.put("A", new StrategyFactoryA());
STRATEGY_FACTORIES.put("B", new StrategyFactoryB());
}

public static Strategy getStrategy(String type) {
if (type == null || type.isEmpty()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type should not be empty.");
}
// 根据 type 获取对应的策略工厂
StrategyFactory strategyFactory = STRATEGY_FACTORIES.get(type);
// 调用具体工厂类的 create 方法即可创建出相应的策略类
return strategyFactory.create();
}
}

Factory 类中定义了 Map,Map 的 key 为策略类型,value 为 策略的工厂类。Factory 类初始化时,将各种实现类的工厂提前创建好放到 Map 中。

Factory 类的静态方法 getStrategy 用于根据 type 创建相应的策略类,getStrategy 方法根据 type 从 Map 中获取 type 对应的策略类的工厂,调用具体工厂类的 create 方法即可创建出相应的策略类。

当策略类的构造方法比较复杂也没关系,封装在策略类相应的工厂中即可。

旧方案对于每次要创建新策略类的场景,要搞一堆 if-else 分支判断,上述流程使用 Map 优化了 if-else 分支判断逻辑。但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,即:创建出了很多类,相比之前的实现来讲,多了 StrategyFactoryA 和 StrategyFactoryB 类。

为了代码的简洁,可以利用 Java8 的 lambda 表达式将 StrategyFactoryA 和 StrategyFactoryB 类优化掉。截取上述部分代码实现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/ 策略工厂接口
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Factory {
Strategy create();
}

// 策略 A 的工厂类,用于创建策略 A
public class StrategyFactoryA implements StrategyFactory{
@Override
public Strategy create() {
return new ConcreteStrategyA();
}
}

Map<String, StrategyFactory> STRATEGY_FACTORIES = new HashMap<>();
// 将各种实现类的工厂提前创建好放到 Map 中
STRATEGY_FACTORIES.put("A", new StrategyFactoryA());

上述代码使用 lambda 优化后:

1
2
3
4
5
6
7
8
9

// 策略工厂接口
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Factory {
Strategy create();
}

Map<String, StrategyFactory> STRATEGY_FACTORIES = new HashMap<>();
// 将各种实现类的工厂提前创建好放到 Map 中
STRATEGY_FACTORIES.put("A", () -> new ConcreteStrategyA());

关于 lambda 这里就不多解释了。lambda 表达式还能优化为 Java8 的方法引用,代码如下所示:

STRATEGY_FACTORIES.put(“A”, ConcreteStrategyA::new);

是不是瞬间就觉得很眼熟了。

小结

把上述整个代码的最终版贴在这里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
// 策略工厂接口
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Factory {
Strategy create();
}

public class Factory {

// Map 的 key 为策略类型,value 为 策略的工厂类
private static final Map<String, StrategyFactory>
STRATEGY_FACTORIES = new HashMap<>();

static {
// 将各种实现类的工厂提前创建好放到 Map 中
STRATEGY_FACTORIES.put("A", ConcreteStrategyA::new);
STRATEGY_FACTORIES.put("B", ConcreteStrategyB::new);
}

public static Strategy getStrategy(String type) {
if (type == null || type.isEmpty()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type should not be empty.");
}
// 根据 type 获取对应的策略工厂
StrategyFactory strategyFactory = STRATEGY_FACTORIES.get(type);
// 调用具体工厂类的 create 方法即可创建出相应的策略类
return strategyFactory.create();
}
}

代码量相比之前的策略类可以共享的代码设计来讲,只是增加了一个 StrategyFactory 接口的设计,所以整体代码也是非常简洁的。